本网讯(记者 吴志伟 郭瑞)“原来周敦颐先生‘穷理尽性’的理学初心,和陈树湘烈士的‘断肠明志’,藏着同一种精神密码!”。11月8日,米兰官方端网页版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实践课堂搬到道县,近百余师生循着“道州濂溪书院-陈树湘红色文化园-何宝珍故居”的足迹,在文脉与红脉的交织中,上了一堂看得见、摸得着的“沉浸式信仰课”。

道州濂溪书院:文脉为根,解码红色信仰之源。一走进道州书院,千年理学的厚重气息便扑面而来。同学们被充满古风的石雕石刻和“心传承孔孟,道学启程朱”木刻楹联深深吸引,纷纷驻足细读书院传承至今的精神内核--以“穷理尽性”为核心,延续儒家“修身为本、兼济天下”的传统,为“修身、齐家、治国、平天下”赋予深刻理学注解。带队老师符小勇在讲堂前现场开讲:“道州濂溪书院不仅是读书治学的地方,更是精神传承的驿站。当年不少进步学子受理学精神的熏陶,带着‘以天下为己任’的初心投身革命,这就是文脉滋养红色信仰的密码。”同学们围坐成圈,听老师讲述书院与永州革命史的关联,“文化根脉”瞬间和红色信仰连在了一起。“以前只知道濂溪书院是理学发源地,今天才真正读懂‘穷理尽性’的含义,‘穷理’是明辨是非、坚守真理,‘尽性’是坚守初心、担当使命,这和陈树湘、何宝珍先烈用生命践行的忠诚于担当,其实是一脉相承的精神传承,千年文脉正是永州红色精神诞生的土壤。”思政2301班张娜感慨道。

陈树湘红色文化园:凝视忠魂,读懂“信仰”的千钧重量。“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!”站在陈树湘“断肠明志”的雕塑前,全体师生自发低头默哀,风吹过园区的松柏,仿佛在诉说那段悲壮的历史。“被俘后,陈树湘没有屈服,而是用手撕开腹部伤口,绞断肠子壮烈牺牲,这不是传说,是1934年红军血战湘江时,发生在我们永州大地上的真实壮举。”老师的讲解让现场格外安静,不少同学红了眼眶。思政2301班蒋雪表示,“以前读史料只觉震撼,今天站在他战斗过的地方,才真正理解‘信仰’二字的分量。我深刻体会到‘绝对忠诚’不是口号,而是用生命践行的誓言。”
何宝珍故居:初心共鸣,读懂“教育者”的革命担当。故居陈列馆里,何宝珍烈士的照片静静摆放。“从道县女校的进步学生,到投身革命的共产党员,再到狱中坚贞不屈的战士,何宝珍烈士的一生,始终没忘‘育人’的初心。”讲解员的话,让同为思政专业的学子们格外有共鸣。在故居陈列馆,同学们盯着何宝珍写给子女的诀别信,字里行间的“用实际行动育人”,让思政2301班田九余深受触动:“她既是革命者,也是培育革命火种的教育者。最有力的教育从来不是说教,而是像何宝珍烈士那样,用自己的行动、自己的坚守,让信仰自然传递,我们以后走上讲台,要像她一样,用真实的故事、坚定的信仰,把红色基因传给下一代”。

从道州濂溪书院的文脉传承,到陈树湘的忠诚壮烈,再到何宝珍的初心担当,这场跨越道县三地的“行走课堂”,没有枯燥的理论灌输,却让永州红色文化从书本里“走”了出来,变成了学子脚下的路、眼中的景、心中的信仰。邓昱全老师在总结中表示:“最好的思政课,是让学生在触摸历史中找到自己的信仰坐标。当00后读懂‘断肠明志’的壮烈,当青春手掌接过红色接力棒,信仰就不再是史料里的文字,而是奔涌在血脉中的精神力量”。
一审:吴志伟 二审:曹惠如 三审:高丹